臺北府城,是清朝在臺灣最晚興建的城池,由東門、南門、小南門、北門、西門圍成一個行政聚落,昔稱「城中」。到了日治時期,臺北府城已經成為臺灣的行政中心,直到今日。城中作為臺灣的政治中心,因此留下了許多地標及古建築,成為今日國內外旅客文化之旅的選景之一。
城中的核心區域範圍,主要集中在北門至西門區域之間。以重慶南路為中心,與次要街道垂直交叉,包括:開封街、漢口街、武昌街、沅陵街、衡陽路、襄陽路等,向四方擴散,形成一個棋盤式的街道,大約就是臺北城的古街道範圍。
重南書街曾是臺灣出版業的核心地帶,隨著網路取代紙本書籍,圖書、出版、印刷等產業鏈已沒落。書店逐步退場,空出來的空間由咖啡館、餐廳和旅店取代,乘載著湧進城中及西門町一代的國內外觀光客。
圖:重南書街促進會文創基地一景
(圖片來源:高徹会社 Goldchet & Co.)
緣起:1895年~1945年
重慶南路在日治時期被稱為本町通,是當時的主要幹道。台灣總督府文教局為印製中小級學校教科書,在此處設立「台灣書籍株式會社」。隨後,「新高堂書店」也開設於此,自此開啟了書店街的首頁。
轉變:1945年~1960年
日本人撤離臺灣,原先在台的書局則被政府接收,或將經營權轉給他人。
台灣書籍株式會社→改為台灣書店
新高堂書店→改為東方出版社
中國的書局紛紛來台設立,大多選擇重慶南路為根據地,包括:專賣古典與近代文學的世界書局、老字號商務印書館、中華書局、正中書局,迄今仍具規模的三民書局。重慶南路成為全世界華文圖書出版最重要的一條街。
興盛:1960年~1980年
許多大小型書局、出版社、文具行都在此聚集開設,形成書店街,全盛時期超過一百家書店,成為臺灣圖書出版業的重鎮。武昌街周夢蝶書攤上的刊物、詩集,北門郵局附近的黨外雜誌攤、流動的暢銷查禁品如李敖千秋評論、一天一報求是報、滋養許多導演的盜版藝術電影攤、明星咖啡館裡的人文交流等等,重南書街人文薈萃、書香氣息濃厚,擁有不可抹滅的歷史。
衝擊:1990年~2010年
書店的繁盛撐高了當地的房價,銀行的進駐又堆高了租金,使得書店的經營面臨高店租成本的壓力。進入21世紀後,電子化的閱讀習慣,及全球化市場的開放,書街面臨產業結構轉型的衝擊。從此,書街由盛轉衰。千禧年後,這個產業的產值已不及當年的一半,二代不願意接班,加速書店的倒閉。這裡的商業機能依然繁榮,只是書店逐步退場。
轉型:2011年~迄今
建國百年,重慶南路成立了重南書街促進會,努力保留這股專屬台北城中區的書香氛圍。這個文化氣息轉換成閱讀氛圍,走過曬書節、藝文活動、輕旅行遊程,書香能量從出版業轉型走向文創軟實力,走出了一條不同的路。
圖:重南書街曬書節手作活動
(圖片來源:高徹会社 Goldchet & Co.)